
第一座门是五门廊中最秀气的一座,它的来历已无法考证。
这第二座门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老百姓为表彰朱元璋的第十七世孙朱荣修建的。当年,灵渠南北渠沿岸农民为争水发生大规模械斗。县令朱荣采取有效措施,实施较为科学的派水方案。不仅制止了纷争,而且保证县城的长期安定。老百姓将一架天平刻在牌坊上,用以表彰朱荣为官办案的公正。
第三座门廊相传是北宋时给一品诰命夫人唐萱的贞节牌坊。唐萱是参知政事唐介的孙女。当年唐萱的父亲,即唐介之子唐淑问曾经在朝廷担任监察御史。宋元佑年间被列入元佑党人,遭贬为舒州团练副使,后来在颖昌任知府时去世。唐萱嫁给了岳飞义子岳云为妻。岳家遭到秦桧陷害时,她带着几个年幼的小叔子逃到了老家兴安镇偏僻的山村(现在的岳家村)避难,保全了岳家的后代。在这里她辛辛苦苦将几个年幼的孩子抚养成人。后来岳飞冤案得以平反。岳家后代被招回朝。唐萱也获御赐为一品诰命夫人。于是有了这座石牌坊。
第四座门廊则是原来县城关帝庙前的门廊。关帝庙位于刚才我们走过的马嘶桥旁。抗日战争时期,兴安县城遭到了日军的轰炸,关帝庙在轰炸中被夷为平地,这座门廊倒塌后被深埋于地下。60多年以后的今天,才重见天日。
这第五座门廊原是兴安大户人家曾家大院的门廊。因为曾家四兄弟之一曾关棠曾经花钱捐了一个“司马”的职位。兴安人把这座门廊叫做“司马门廊”。
曾氏家族在兴安是富甲一方的乡绅。当时曾家拥有大量的田亩和城中半数以上的商铺。曾家大院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是曾家四兄弟所建。老大曾关棠觉得家族几代以来没有一个人在朝中为官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于是他花钱在县衙里捐了一个管理钱粮入库的“司马”小吏来做,为的是光宗耀祖。人们就把曾家大院叫做“司马府第”。他的妻子王葆贞女士具有进步思想,她积极倡导妇女解放运动。为了让兴安的妇女能上学读书,她拿出自己的嫁妆,卖点了一百多担的田租,在县里办起了“葆贞女校”。女校于1920年正式开学。王葆贞女士自己担任校长,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开启了女子进学校受教育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