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仔 调
马仔调是广西彩调的前身,流传于界首、湘漓、崔家、白石等地,至今已近300年历史。每到春节或重大节日,在县城、乡镇都有演出。男的骑白马,女的坐手推车,这车和马都是竹编纸糊,画有马眼马鼻,车轮车身等图像。除男、女主角外,还有一推车老汉,界首一带还有一个赶马的小孩。众人在锣鼓声中载歌载舞,作上坡、下坡、过桥、涉水、转弯等动作,很有生活情趣。
解放前的马仔调,坐车的旦角由男演员充当,推车的老汉多是小丑,一些唱词与动作不文雅健康。解放后,坐车的旦角改为女演员扮演,内容形式更加完美。1957年3月,马仔调在桂林地区和省里演出,均获“优秀节目奖”。1958年“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广西省代表团选拔进中南海汇报演出的节目中,就有兴安的马仔调。一曲乡间小调从灵渠江畔唱到了北京,又唱进了中南海环仁堂。由理发师唐正中,豆腐妹陈凤英、油条妹刘素云演出的马仔调,不仅在北京出尽了风头,还为兴安人争回了光彩和荣耀。
除此,兴安民间文艺中还有彩莲船、花船、盘王舞、调神、舞龙、舞狮、牌灯、板凳龙、媳妇娘歌、文场、渔鼓、索索歌、洞洞歌等。1985年县委宣传部、文化局组成兴安县舞蹈集成领导小组,有7位专业人员参加,历时2个多月,走访了6个乡镇的10多个自然村,采访了20多位民间艺人,编写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广西卷)兴安县资料汇编》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