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鬼邀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元节,人们又称为“鬼节”.
中元节出于道教,道教说七月十五这天是赦罪地官清虚大帝的生日。到这一天,地官来到凡世,考察核定人们的善恶,因此民间要举行拜祭地官仪式。
中国在远古时代,便相传七月初一就“开鬼门关”,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关鬼门关”,在这个月里,所有的无祀孤魂都要从阴间出来,到人间徘徊找东西吃。因此各地都在这个时候,举行“普渡”祭仪,以“超度孤魂”,因为一个月时间太长,而各村庄、乡镇在“普渡”仪式中容易发生殴斗的意外事件,便统一改在七月十五这天进行,把“普渡”与“祭拜地官”,仪式混同一起。
后来中元节又为佛教所沿用,加上了目莲救母的故事因为目莲的母亲刘氏不遵佛教教义,死后堕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火炭。目莲求教于佛,佛叫他作盂兰盆,用奇果素食放在食盘中供佛,然后目莲的母亲才能得食。于是道教、佛教便集中在这一天举行祭拜仪式,加上目莲入地狱救母的行为是一种“孝道”,尔后目莲与母亲同成正果,成为地藏王护法,这样,佛、道、儒三家合一,所以在中国大地上特别盛行,成为中国一个重要而隆重的节日了。而中元节祭祖也就成“敬天尊祖”的伦理文化,中元节也就成了孝义之节。
中元节既要祭祖,除了供祭饮食(道教主张肉食,佛教主张供素食,所以后人的供品荤、素食都有),还要焚化纸钱、香烛。这化纸也有一个故事:
传说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后,造纸生意非常兴隆,蔡伦的嫂子慧娘非常羡慕,便叫丈夫蔡莫去学造纸,好回来赚钱。蔡莫还没学精就急于办纸厂,可质量过不了关,纸卖不出。两口子非常焦急。慧娘便想出了一条妙计……
半夜,邻居听到蔡莫放声大哭,大家赶来一看,蔡莫便说两口子因造纸亏本的事吵了一架,慧娘气不过上吊死了。请大家为他保密:要死丈人家来问,便说慧娘是得急病死的。
次日,蔡莫在棺材前哭的死去活来,丈母家来人了,大家都说慧娘是得急病死的。蔡莫边哭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有了响声,蔡莫仍旧边哭边烧,忽然听见慧娘在棺材里讲起话来:“快开门,我回来了。”人们吓呆了,几个胆大的打开棺材盖,慧娘立刻坐了起来,还大声喝到:“阴间钱能行四海,纸在阴间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接着她便说自己死后带了阴间,阎王要她推磨受苦,丈夫给她送了钱,小鬼们想钱,争着给她推磨;她将钱给了阎王,阎王便把她放了回来……
蔡莫说他没给给钱,慧娘指着纸堆说“那就是你送的钱,阳人把铜钱当钱,阴间以纸当钱。”
蔡莫一听,便抱了两大捆草纸来烧,说要送给她死去的父母,好让他们不受苦。众人也争着来买草纸,要拿回去烧。蔡莫夫妇分文不收,全部赠送。可这么一传便传开来,蔡莫家的草纸卖光了,而七月十五烧纸的事也流传下来了,而且还留下一句成语:有钱能使鬼推磨。
故事有些荒唐,可也说明烧纸是一种骗人和受骗的滑稽事。但七月半联宗祭祖烧纸钱的旧风俗却一直流传到今。
这七月半烧纸钱与清明节烧纸钱祭祖的方式是不尽相同的。清明祭祖一般是上坟去烧,一个坟头化一串纸;而七月半却一般以家族为单位,在初十以后打一串鞭炮将祖先接回,然后在祠堂或香火前挂上写了姓名的祖先牌位,各家各户轮流供奉一日三餐,凡生有男孩的,还要供一个松糕,生女的供一个糖糕。(上祖先牌的必须在死后三年“满服”的人),到七月十四日,合族买回纸扎的淹笼,填上死者的姓名和敬送淹笼的活人姓名,在七月十四日或是十五日夜在堂前,有的也到野外用石灰染一个圆圈,在里边焚化纸钱。
中元本是七月十五日,为什么人们又多在十四日晚化纸祭祖呢?相传,南宋末年,金人南侵,当人们正准备过节祭祖时,金人已打到面前,人们便提前一天祭祀了。从那以后,祭祀便改为十四日晚了。兴安姓丁的家族,还有一个习俗:“十五日早,他们就把焚化过的纸灰扫起来,丢进河心。据他们说,他们的始祖是坐船逃到广西来的,钱纸灰倒进河心,是祭奠更早的先祖……
因中元节与“盂兰盆”会联在一起,所以旧时还有演目莲戏的习惯。目莲戏是非常危险又恐怖的鬼戏,解放以后便禁演了。
中元节是“鬼节”,有许多迷信色彩,不值得提倡。但它的起源很早,而且与儒、释、道三家紧密联系,且又有“孝义”的成份,故至今而流传不衰,需要我们细心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