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儿山是久为人们神往的“高山乐园”。旧时因交通不便,游人罕至,很少有人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现在山顶修建了电视转播台,并开辟了3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汽车可由山下直达峰顶,它的“庐山真面目”才逐渐为人们识破。几年前我曾有过一次秋行,饱览了高山密林特有的山光水色,为猫儿山雄伟的气魄、壮丽的景观所陶醉,至今还留下美好的记忆。
清早,汽车从兴安县城出发,沿六洞河公路入山,经过华江乡,跨越双江桥。历时两个小时,便到了猫儿山脚下。
汽车沿着迂回曲折的高山公路盘旋而上,这是通向华南第一峰的“雾盘路”。
凡是到过大山区的人,对“路盘山,山绕渡,处处都是雾盘路”的印象很深。这回汽车绕上海拔2100多米的高山屋脊,对“雾盘路”的印象就更深一层了。
山间一团团烟雾飘涌而来,在身边缭绕着的小花,飞着的小鸟,青翠的小山,哗哗欢畅的山溪,这一切象是童年的美梦,扑朔迷离,醉人心肺。青年时代,我也曾多次从书本的字里行间“浏览过”名山大川;饱览了黄山的“人字瀑”奇景;观赏了泰山“日出”的壮观;看到了庐山变幻无穷的“云雾”;也见到了洞庭湖边那“浪花遮尽”的君山……这一切奇趣,但却都是“坐享其成”,从《游记选》中寻觅到的胜景奇观。这次猫儿山秋行,总算是亲临其境,看到了华南五省最高峰的妙趣,心里异常激动。
小车绕着山转,景物在窗眼中来去。透过窗口这道“屏幕”,观赏着瞬间即逝的景致。远处群峰山岚蒸腾,烟波飘渺;一条条瀑布直泻而下,像云天飘落的玉带,垂挂山间。近处林木葱茏,古树参天;有的苗条俊秀,有的挺拔刚健……汽车像茫茫的的密林里驶去,我们进入了一个“绿色王国”。行前,为了对猫儿山的概况有所了解,我们曾查阅过一些史料。据《兴安县志》载:“猫儿山,在县西百里,居六洞源头,高数十里为粤省发脉祖山。右望省中,左盼全州,历历如画。其形似猫,故名。”
猫儿山不仅峰峻山秀,景色优美,而且它那纵横数十平方公里的浩瀚林海,构成了国家自然保护区。这里生活着各种珍禽异兽,一年四季开着不谢的鲜花。仅杜鹃花就有20多个品种,其中尤以生长在山顶的“心型杜鹃”,甚为名贵。花形似莲,白里透红,红中带紫,人们称之为“高山雪莲”。著名的漓江、资江、浔江都从这里发源。因此,它享有“绿色王国”、“天然水库”的美称。
车过老山界,我想起了红军长征时,陆定一同志写的险道奇光,而今这昔日险道已变通途,并被辟为高山乐园了。这片起伏连绵的坡地,为原始森林所覆盖。满腮“胡子”,腰弯背驼。盘根错节的是“长胡子”的树;苍劲挺拔,叶型奇异,珍稀罕见的她“活化石”——铁杉。这里既有典型的高山型矮树林,又有冰河期幸存的裸果植物。多少年来,它们与长风为伍,冰雪为伴,巍然屹立,冠若华盖。“胡子”虽长,千年不老。
车到山顶,我们已完全置身于云山雾海之中。顶端有一块突冗而起的褐色岩石,这照就是华南五省之崩。海拔2142米的高峰。
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只见茫茫林海。浩瀚无边;奇峰险峻,雄伟壮观。脚下乱云飞渡。一团团烟波滚滚而来,从身边袅袅而过。猫儿山突出在云海之上,形如大海中的孤岛。群峰起伏连绵,如细浪翻腾。我们也仿佛在烟波中升腾而起,飘然于青云之上。正如杜甫所赞叹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时,阵陈凉风扑面而来,我突然想起了兴安诗人彭榕的《城歌风》:“越城岭上草婆姿,碧血殷殷迹未磨,北望边城旋地起,登临合唱大风歌。”他当时为国事担忧,想寻找统一祖国的志士仁人,今天却国家完整,欣欣向荣,使人倍感荣幸。看山顶的电视铁塔,心中更涌起诗情。
当年李白在寻求自由而梦游“天姥山”,写下了“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岭掩赤城。”诗人向往瑰丽壮观的神仙境地,但毕竟是梦中幻境。而现在我们却能涉足名川幽谷,眼观奇山异水,这比起诗人李白不知尽兴多少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