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八年(1376)
兴安知县曾孔传在万里桥上创建桥亭。
洪武二十九年
御使严震直奉命安抚南方,复命修缮灵渠,疏复5,000余丈。增高了大小天平,后洪水至冲堤决岸(直趋北渠,南渠遂涸,连修筑,百姓苦之),同年作“兴安渠陡记”命人刻于飞来石上。
永乐二年(1404)
削去增高的大小天平,渠复畅通。
永乐二十一至洪熙元年(1423~1425)
全州知府单渭主持灵渠复修,用巨石以瓷铧嘴措鱼鳞,缮渠岸,构陡门。
成化九年(1473)
重修万里桥亭。
成化二十一年
夏,兴安大水,渠堤被冲坏。是年冬,广西总督军务兼理巡抚宋 修灵渠。用伕匠1,100人,至成化二十三年秋竣工。此役用巨石重砌了铧嘴。重措了大小天平鱼鳞石,修筑了堤岸及损坏之陡门。
成化二十三年
广西巡抚宋 于南渠三里陡前建三里桥。现桥仍完好。
弘治十四年(1501)
8月,兴安大雨,灵渠水浑如黄河。
万历元年(1573)
邑人何碧信捐资于北渠建花桥。
万历六年
12年,大雪,地面积雪三尺厚,渠水结冰。
万历十五年
广西巡按御史蔡系周修缮灵渠。
万历十七年
县令梁梦雷于龙王山脚建分水龙王庙,在分水塘村前建伏波祠,并立“伏波遗迹”石碑,石碑现存于铧嘴分水亭内。
万历四十八年
肖学易、肖学仪捐资于南渠大陡附近建肖家桥。
崇祯十年(1637)
徐霞客于闰年四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游灵渠,记述灵渠北渠观音阁桥、观音阁竹枝堰、竹枝堰桥等,并记述三里桥沿河航运盛况。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考察了灵河上源。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考察了湘江发源地海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