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渠的古桥中,万里桥应该是中心。在兴安的古城里,万里桥也应该是中心。据相关史料记载,唐宋以后到民国以前,万里桥一带是兴安的商贸繁华地段。桥南的北大街,桥北的北街里,还有下水关、中水关,每天都是商贾云集,市声鼎沸。米铺、药铺、杂货店,金铺、客栈、布匹店等等,鳞次栉比。
万里桥是灵渠上最古老的桥,被称为“楚越要津”,唐朝桂管观察使李渤于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建成。桥最初是虹式单拱桥,只有1层斧刃石砌成。在万里桥的北边五里有接官亭,唐代的白云驿站就在桥北一百米远的地方。据说,万里桥距离唐朝的都城长安水路有一万里的路程,所以称它为万里桥。
桥的下游不远处,绿树掩映着水街人家,掩映着灵渠边的望楼,也掩映着娘娘桥和接龙桥。从秦文流觞月牙广场拾级而上,我们就会走过接龙桥,步入水街。接龙桥始建于宋太平兴
国八年(983年)。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接龙”的意思有三说:一是接龙舟,二是接龙驾,三是接龙脉。过去,每年的端午龙舟比赛,在比赛之前必须有一系列的祭龙仪式。这里就是老百姓迎接龙头的地方,历来被看得非常神圣。
娘娘桥。又叫天后桥,还一度被称为沧浪桥。天后就是妈祖。妈祖,是我国沿海一带人们对海上女神的亲昵称呼。我国从东北到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妈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习见于沿海港口城市的妈祖敬仰在灵渠边出现,从一定的侧面反映出,历史上灵渠漕运功能带来的南北商贸交易和沿海与内陆的文化交融。
万里桥下,是静静流淌了2000多年的灵渠水,我们站在桥上,仿佛看到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匆匆过客从万里桥上走过。他们当中,有锐意改革、坚毅执着的柳宗元;低吟“相见时难别亦难”,一生襟怀难展的李商隐;还有抗金名将张孝祥、大旅行家徐霞客以及标举性灵的清代大家袁枚等等。还有石涛、欧阳予倩、田汉、郭沫若、柳亚子、贺敬之等。
古代途经兴安的一些要员在过万里桥时,因桥名“万里”而引起他们无限惆怅。明代刑部主事董传策因弹劾严嵩,被贬谪到广西。他曾在万里桥题诗一首:“忆昨含香侍圣朝,风烟回首隔迢遥;客游忽到三江峡,世路今过万里桥;笼内乾坤人独醒,舟中日月赋堪消;戍楼那更炎荒远,横笛秋天爽气飘”。有趣的是,时隔4年,那位把持朝政20年,陷害过董传策的奸相严嵩也被流放岭南。应诏回京的董传策正好在万里桥上与严嵩相遇。所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严嵩无限慨叹,也在万里桥题诗一首:“兴安城郭枕高邱,湘漓分水南北流;万里桥头风雪暮,不知何地望神州。”
传说清朝时有个老人天天在桥上卖汤圆,生意很好。后来,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万里桥上待过一个晚上。再后来老人在万里桥上卖的汤圆,夏天过了夜也不会馊。为此,老百姓中还流传着这样半副对联:“万里桥,桥万里,桥上汤,桥下水,水水汤汤,汤汤水水”至今也没有人能对上下联。
万里桥北端是北街里,桂北市井风情扑面而来。北街里始建于宋代,宽不过5米,长约300米,是一条传承千年历史的古巷。这里曾经商贾云集,市井繁华,南来北往的商船大多把这里当作中转站。有记载说清康熙年间,每天在兴安的大米交易量达到两万斤以上,其中有百分之八十的生意是在北街里成交的。北街里的街道都是用青石铺成的,两边是明清时期桂北风格的民居建筑。
万里桥北端码头的石壁上,镶嵌着两只相望的石狮。民间传说这是天上专司爱情的大司命和少司命,他们因为同情和帮助七仙女与董永实现爱情理想,被玉帝贬下天庭。在人间巡游之后,喜欢上灵渠水的清澈和有灵性,于是就在这里安定下来。灵渠水街的青年男女,对这对石狮非常崇拜,说只要在石狮鼻子上摸一摸,并许上爱情心愿,都能实现。现在将这里叫做红雨相思,与灵渠水街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故事有关。奶崽阿水哥住在打渔村,每天在湘江里捕鱼,到北街里卖,勤劳勇敢,诚实厚道;妹崽红雨妹住在北街里磨豆腐,心地善良,漂亮温柔。天天相见,互生爱慕之情。就在他们准备结婚的前夕,当地一个恶少欺凌红雨妹,被阿水哥狠揍了一顿。恶少依仗着家业势大,买通官府,将阿水哥强行征召从军北方。阿水哥走的那天,天下着雨,红雨撑着红雨伞在这里送别心爱的人。水哥拉着她的手说:等我,等我回来娶你过门。阿水离开后,恶少以为可以将红雨弄到手,谁知红雨誓死不从,每天早上,红雨都撑着红雨伞在这里痴痴地望着南来北往的船只。大家都知道,她在等她的水哥。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岁月带走了红雨美丽的容颜,她还是年复一年痴痴地等着她的爱人。后来出生的后生不知道她的故事,只把她当作一个痴老婆子,没有人再留意撑着红雨伞的她。一天,人们惊奇的发现,红雨伞下面多了一个身影,她的阿水哥终于回来了。人们为这对有情人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迎亲的地点就定在这里。从此水街多了美丽的一景:红雨相思。
万里桥南头,竖立着明代才子吴玉的《万里桥记》碑文。一般来说佛塔与寺庙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并没有寺庙,怎么单独立有一座佛塔呢?原来,在万里桥南曾经有一座古庙,叫大塔寺。寺建于南宋宣和元年(1119年),寺中有一座九层莲花宝塔。据说,明代奸相严嵩84岁罢官南去的时候,曾经在大塔寺住宿过一晚。当晚,一位从峨眉山云游到此的老和尚在寺中跟严嵩论法一番,他还对严嵩说,寺中宝塔的地宫中许多降妖镇邪的宝物:金龙、金鳌鱼、金钱、银寿像……都是用来驱邪除恶的。当时严嵩听了以后还对自己在位时的所作所为愧疚了许久。于是他悲从中来,独自到万里桥上吟出了他的那首《兴安万里桥》诗。大塔寺1934年倒塌的时候,从地宫里果然挖出了老和尚提到的那些宝物和一批宋代文物。这些文物曾在万里桥旁展览过,之后被送往广西区博物馆收藏。
兴安的文化繁荣,在戏曲文化方面也有着非凡的成就。一百多年来,这里出了一个“桂戏状元”、两个“广西桂剧大师”。有七人成为省级剧作家和戏剧表演艺术家。兴安的民间表演艺术《马仔调》1957年演进了中南海怀仁堂,民间婚俗节目《贺郎歌》经过整理,成为广西别具魅力民间艺术。兴安的文艺人还创作了大型历史桂剧《灵渠忠魂》,小戏《马嘶桥》、《酒葫芦告状》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常言道戏是唱出来的。唱戏就要有戏台。在我们前面就有一个大古戏台。戏台高12米,是徽派建筑风格。戏台正好处在水街城中城的中轴线上,与万里桥遥相呼应,对城中居民和来访游客休闲看戏来说,是再好不过了。
清朝末年,兴安艺人蒋晴川为了提高表演技艺,博采众长,到湖南去学习祁剧、湘剧并带回了昆腔《目连戏》、《观音戏》、《岳飞戏》、《混元盒》几本七天连台大戏。他在桂林演出期间,曾出现过“万人空巷”的盛况。因此他被誉为“桂戏状元”。他的侄子蒋金凯、蒋金亮以伯父为楷模,从小跟班学艺,练就了一身的好本领,成为“广西桂剧大师”。1959年国庆蒋金亮赴北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他表演的《打堂》得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马连良和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赞扬。常香玉还在《人民日报》上撰文予以好评。著名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在看了蒋金亮演出的《李逵夺鱼》以后,对蒋金亮的吹胡子功赞叹不已。
一、蓬窗买酒便
清代道光年间的诗人苏宗经有这样一首诗描绘水街市井的繁华:“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易,篷窗买酒便。水程今转顺,翘首望前川”。当年往来的船只穿城而过,两岸的店铺林立,吊脚楼临水而建,客商不用下船就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
为了体验苏宗经诗意的情趣,我们在万里桥红雨相思码头登上一艘小船,溯灵渠望水街深处而去。
灵渠两岸,亭阁错落,绿树婆娑。曲折有致的堆石幽径,行人络绎不绝。也有像我们这样的,雇一艘小船,悠悠地在水上,比在岸上,似乎多几份情趣。过了万里桥,前面不远,一杆酒旗斜挑,伸向渠中。同船一人向岸边小店喊一声:“矿泉水!”,立刻就见一只小篮盛了矿泉水下来,要水者将钞票放进小篮。仿佛不是在做买卖而是在嬉戏。稍微往前一点,有人招呼:炒白果,炒花生,还有特酿红薯酒,要吗?我们自然是要。行船饮酒,这一古代雅士的乐趣,让我们得以重温,怎能不要?
船缓缓前行,秋阳下饮酒,微醺之际,好象时间变换了,人物也变换了。时间是几百年前,清朝道光年间;人物是玉林籍的恩科举人苏宗经。灵渠两岸,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热闹非凡。踌躇满志离乡上京的苏宗经,为灵渠水街特有的繁华所倾倒,一首好诗涌上心头: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易,蓬窗买酒便……
“蓬窗买酒便”是当年灵渠水街繁华的写真,更是一种惬意人生的意境。中国古代的商贸,自唐宋开始发达,特别是宋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市,继而发展演变为城市。苏宗经是晚清时期的人,这时候的兴安已经是南北货物的集散地。灵渠的功用,从最先作为军事漕运而演化为商业运输。我曾经在2003年花了半个月时间,从界首的宅福田村溯湘江而上,追寻兴安古航道。据县志记载和沿途村庄的老人回忆,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在湘桂铁路和桂黄公路修建通车以前,北方运货物的大船,每天至少有几十艘,都有纤夫拉纤或者用一头装了抵肩的长竹篙撑,拉纤的号子有板有眼的,从古镇界首上游约10公里处开始,都有停船的码头,沿途很是繁华。距现在的兴安县城约6公里处的塘市,古称唐家司。朝廷在此设有专管货物集散的官员,每天光是挑夫就以上千计。因为灵渠过兴安县城一段桥多,大船已经没法通行,于是改为狭长的俗称“翘翘船”的小船分装,还有相当部分通过人力挑到如今溶江镇的盐铺,再装上大船,远销到广州一带。
当时灵渠水街最繁华的应该数中水关一截,苏宗经诗中所描绘的,当是这一截的情形。说是一种惬意人生的意境,乃相对今天久居大都市的人而言。在大都市,每天行色匆匆,难得悠闲地逛商场,去得最多的地方,可能是林林总总的超市,而那种灯火通明,霓虹闪烁的地方,绝对不可能让人放松。在灵渠水街行舟购物恰好相反,一切都是那么随意,那么怡然自得,而这种体验,你说,是否确实难得呢?
离开万里桥不远,就到了目前在灵渠上在所有的桥中,最平民化的而又堪称奇观的,呈S形既横跨灵渠,又分别在灵渠南北跨过双女井溪的马嘶桥。
周庄的出名,双桥的作用应该功不可没,旅美画家陈逸夫最先纳入画中而且由此引起世人瞩目的,就是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双桥。那次去周庄,过双桥时,如果没有导游的特意提醒,我们根本没有在意。之后,挑选一个据说就是那位画家当年作画的角度,这才看出两座一平一拱一大一小成7字形的桥。周庄的桥可谓多矣,不乏构思建造精当和外观雄伟富丽者,都不如双桥出名。其实,历史的流传,越是平民化的,越具有生命力。艺术上,不也经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吗?
S形的马嘶桥,依形取势连通两水,构思不谓不灵巧,灵渠在上,双女井溪在下,两水纵横交叉,形成水的立交。灵渠东西而行,出了兴安县城再转而南下漓江;双女井溪南北而流,从这里穿过灵渠底部进入北去的湘江。从某种意义上看,新马嘶桥的修建,其实是桥梁史上的一个创举,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交通便利,自身就形成了古灵渠上一道别致的“两水三桥”景观。其一是非常方便。其创意的精巧处,就在于比周庄双桥还要多一桥,为三桥,给无论是横过灵渠,还是两岸行人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其二是外观尽量显得朴素。相连的软山墙结构,小斜坡屋顶,朴素得就像桂北一带古时随处可见的供来往商贾渔樵歇脚的凉亭。四处通透,便于游人观景。最妙处也就是朴素而四处通透,让桥自然地融入四周景观,产生一种置身如画风景中的效果。晴天游灵渠水街,一路上来,如果有点疲乏,可以在马嘶桥四处通透的桥亭里纳凉歇脚,近看脚下的灵渠水和灵渠下的双女井溪交叉流过,两水相交声,自会演奏一曲和谐的乐章;远观湘江古道一带的烟柳写意和双女井溪上游的曲径堆绿。清新的风随意地款款而来,顿生心旷神怡的感慨。如果是雨天,则如坐自然的水墨画,街市、渠水、烟柳等等,都笼罩在飘渺的雨丝中,那景,那情,让人有乐不思蜀的心绪,有天上人间的咏叹。于是,这座最平民化的桥,渐渐地成为最具有意境的桥。
马嘶桥的平民化与历史传说极吻合。据传,当年汉伏波将军马援,骑良驹两过马嘶桥(那时桥还没有名字,仅为一破旧的普通小石桥),良驹两次停步嘶鸣不前。此现象引起马援注意,了解到桥年久失修,于是多方筹资重修石桥,为了筹资甚至打算卖掉跟随自己征战南北的坐骑。其体察民情的襟怀,足可以让历代贪管汗颜。后来灵渠两岸的老百姓就将跨过双女井溪的石桥叫做马嘶桥。有朋友为此桥拟了这样一副对联:“两水相交,百回千转终归海;三桥联并,马嘶人欢总关情。”从这一点来看,灵渠上的马嘶桥确实超过了周庄的双桥。